close

九月做王力宏的巡迴而認識了Eric.
大家也知道, 從事藝術創作的工作人都是「怪咖」~包括我在內. 大家應該沒有想到這個頂級的鼓手, 居然差一點成為歷史博士, 並研讀思想哲學...! 經過工作的機會成為好友, 也漸漸的進一步了解這個人, 開始看他的部落格http://dumbdrummer.wordpress.com/(他自稱「笨鼓手」). 結果, 內容驚為天人. 我實在忍不住, 決定花一點時間翻譯, 與大家分享. 如果你的英文程度不賴, 建議你直接點去他的網址挖寶!!!
當然, 我的動作已經徵求他的同意. 以下文章...

Letting Go – Removing The Handcuffs Of Self-Doubt
解放 ~ 放開自我懷疑的手銬

我的朋友Brian, 是個出色的貝斯手. 十年前, 他給了我一本書, 叫做「勇往直前的吉他手」, Mick Goodrick之作. 看看書名, 又舉頭看看Brian, 搞不清楚為什麼他叫我, 一個鼓手, 看一本吉他的教科書?正想開口問他的時候, 他只說:「看一下吧!」

所以我照做了. 自從那一天, 我的生命大大的改變. Goodrick的特色在於, 除了技巧上的建議(理論和練習), 他的建議還包括個人心理建設及所擔任的角色, 讓我們能成為更出色、更滿足的樂手.
這是其中之一的金玉良言:

Students tend to think that eventually, after they learn whatever it is that they think they need to know, they won’t feel insecure anymore…Well as good as it sounds, it seldom (if ever) happens.  In fact, their insecurity tends to get worse.
許多學生常常認為, 當他們已經熟練了一切必要的技巧, 他們從此不會再「沒有安全感」…. 成果聽起來是悅耳的, 可是事情往往(幾乎很少) 發生. 事實上, 那個「不安」會越來越嚴重.

對我而言, 這幾個句子推翻了一切成見. 因為當我在讀Goodrick的書的時候, 我每天練鼓至少四到六個小時. 因此我非常清楚自己的缺陷. 所以在演奏時, 我變得十分保守. 雖然自己覺得自我挑替並不是一件好事, 但我那時深信, 只要我可以「再精通一本」技巧書, 我就可以到達一種「無敵」的境界, 並不會再沒有安全感.

出色的演奏跟只有單純很棒的技能的差別在於, 有「天不怕地不怕」的長處. 就像小朋友剛接觸一個新樂器的心情. 它是跟掌控精細的樂理, 或能表演高困難度曲目區隔的另一種智慧. 關鍵是, 當一個人在演奏時, 聽到音樂的人能感受到演奏者心靈和音樂的諧和, 這種樂手, 不需要因為聽到不熟悉的曲調而提心弔膽. 他們只要聆聽房間裡的其他樂手, 就可以自然的加入陣行. 這時候, 你就可以聽得到「自信」. 那是一種接受, 也是一種自我解放. 這些大師不怕彈錯. 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會彈錯」, 而是他們知道, 即使彈錯也「不會有關係」. 他們的演奏是一種自然的本能, 像是呼吸、吃東西、或走路.

不然我們試試走路. 選一個很長的人行道, 然後仔細聽你的腳步聲. 注意你兩隻手臂的擺動, 並感覺你的身體自然的跟著重量有節奏性的前進. 其實你都沒有刻意的要跟著某種節拍, 但你卻像節拍器一樣的穩, 並且可以這樣延續很久很久.

如果你被人行道上的一個縫而絆倒, 你第一個反應應該不會是, 「怎麼辦, 我不會走路了!等一下轉彎會不會再跌倒一次?」不會的. 你應該是想, 「哎喔!粗心了!」並繼續向前行. 而且你根本不會在意被絆倒這件事.

我曾經在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的 escola de Samba (samba學校) 學習兩個月. 在巴西, 打鼓不是一個僅限於幾個人的特別才華, 而是一個普遍, 像會走路一樣的事情. 打從出生的那一天, 巴西人成長在一個音樂的家庭. 家家戶戶大大小小都會彈樂器, 所以巴西小孩並不認為「玩音樂」是一個多麼稀奇的事情. 在Carnaval, 嘉年華的好幾個月前, 每個巴西人都是鼓手, 而且任何東西都可以變成打擊的樂器. 我永遠不會忘記一個打赤膊, 光著腳的四歲男孩, 用一個可口可樂罐打著又棒又穩的samba節奏的畫面.

這些小孩不是「有上音樂課」的樂手, 他們只是一個平常的小孩.
這怎麼可能呢? 怎麼能打得這麼棒?

在做任何事情, 特別是關於表達能力的時候, 最大的障礙, 就是恐懼感和自我懷疑. 可是對這些年輕的巴西小孩, 這些負面的反應, 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 是沒有體驗過的情緒. 所以在他們的音樂頭腦裡, 恐懼和自我懷疑也是不存在的. 他們不怕彈錯, 因為沒有人讓他們覺得他們需要為此擔心. 他們不會覺得「這個很難」, 因為他們只認為「這個還沒學到」. 一個人不可能對自己說, 「好!我決定要學會標準的走路」. 相同的, 巴西小孩不會覺得有什麼正確完美的打鼓法. 打鼓就是打鼓, 那個鼓聲是穩定扎實, 單純和漂亮的. 被焦慮不絲毫影響. 對他們而言, 「彈」就是「玩」, 不是費力的功課. 音樂不是數學.

多數的我們, 當初第一次接觸樂器的學習意識狀態, 跟這些巴西小孩是不一樣的. 某部份歸屬在文化上的差異. 我們成長在一個鼓勵競爭的學習音樂環境, 樂手跟樂手之間, 也認同有「不同階級」的音樂成就. 相反的, 巴西把音樂視為大眾的力量. 小孩成長在一個音樂是共同語言的團結社會- 老的、少的、貧困或富裕的. 除此之外, 西方的音樂教育提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和收入的比較(多少音樂學校鼓吹這個話題?), 巴西的「音樂教育」卻鼓勵他們的小孩學習的過程像遊戲, 讓玩音樂變成一種純粹參與音樂生活的動機, 那個參與感是最終指點.

我們不可否認, 這種附競爭動力的社會讓技術更發達, 並促使西方國家在全世界對「商業音樂工業」的統治(不知道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但是, 那個相同的動力也會使我們的樂手處在一種有障礙的意識狀態, 甚至影響我們的演奏方式. 很諷刺的, 因為我們極力想達到成績, 反而讓我們的專業保守, 避免出錯.

當一個大師級的音樂程度加上小孩般的特質, 都集中在一個鼓手身上…沒錯, 你們應該聽過 :
Elvin Jones, John Bonham, Clyde Stubblefield, John Jabo Starks, Steward Copeland, Keith Moon, Zigaboo Modeliste, Ringo Starr, Mick Fleetwood, Joey Baron, Billy Martin, Steve Gadd, 還有我最愛的Stevie Wonder.

我們喜愛能讓鼓聲「唱」出來的鼓手. 他們的打法可能不是最樸實的, 但是還是有一些很樸實. 不是手法最乾淨俐落的, 但是還是有一些很乾淨俐落. 最重要的是, 他們各個有獨特的風格. 不管風格花俏或簡單, 他們的韻律是有活力的. 聽起來是自由的, 不管在錄音室或台上, 一切是輕鬆的. 他們率直、不會惶恐不安. 他們附音樂性, 準確, 並有自信的單純演奏. 但是他們一但決定「放」, 他們可以徹底的「豁出去」. 你可以聽到他們的情感在流露. 然後, 如果你很仔細的聽, 也許會聽到他「放炮」. 他們也聽到了, 可是他們不在乎.

看了「勇往直前的吉他手」(The Advancing Guitarist) 是一個新的「腦袋匣」(mindset) 的開始. 那個阻礙的「欄杆」斷了. 我發覺原來演出時的胃痛, 阻止了我在台上充分的發揮. 而且既然是我自己把手銬戴上, 只有我有那把解開的鑰匙. 後果是可預測的, 因為我的集中力變廣, 我開始聽得到其他團員的演奏. 我的groove(律動)更加有深度, 我的feel(質感)更好, 而且最重要的, 我能開始享受「演奏」這件事.

承認你自己「沒有自信」是第一個自我突破的關鍵. 當你漸漸在台上和錄音室裡累積更多的經驗, 你就會相信你自己的能力, 並把一切不安拋開. 不過很不幸的, 「自我懷疑」是很少人能完全勝任的缺點. 所以我們需要無時無刻的提醒自己. 我的方法呢?
回想在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一個炎熱的二月, Ipanema街口有個持著可樂空罐的瘦小男孩讓我跳舞的畫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sa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